第(2/3)页 张骥在大概划分了大明盐业的总代之后,一门心思扑在造船厂,每天都追问进度。 咋一听徐敏涛所说还没反应过来,好半天才意识到徐敏涛说的是张元瑛。 “你给她求情,看来我得给你讲讲什么叫农夫与蛇,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心地善良是好事,但绝不能当一个烂好人……” 张骥觉得家教很重要,否则徐敏涛真的把张元瑛放跑了,事情可就大条了。 徐敏涛这才知道张元瑛干了那么多坏事,几次险些害死了张骥,立即拿出了同仇敌忾的姿态,可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当然,事后张骥免不了又去教训张元瑛一番,直把张元瑛拾掇的神智都有些不清楚了。 内心深处的黑暗被释放,张骥觉得这样不对,可面对张元瑛的时候,总是收不住,看来还是张元瑛太能拉仇恨了。 沈煌办事很有效率,居然在金陵开办了一次文会,延请了吴中七子,这里面就包括了其他三位才子。 名头也符合张骥的意图,那就是借郑和宝船说事,顺带的歌功颂德一番。 国舅建昌侯的名声,在江南还稍微好一些,尤其是在淮安府赈灾的举动,收割了一波好感,否则这个文会能否举行都不好说。 张骥如愿的见到了其他三位才子,年纪和唐伯虎差不多,都是三十左右的年纪,最年轻的是徐祯卿,这位也真的是个丑角,比大头仔的状元郎还恶劣几分,难怪在以貌取人的官场,仕途不佳。 但这几位是真的有才学,诗词书画皆有独到之处,张骥借着和唐伯虎的关系,又会几手素描画法,很快就和三位才子聊到了一起。 祝允明等人对建昌侯并不陌生,因为和唐伯虎多有书信往来,对建昌侯在科举舞弊案中的作用非常清楚。 都知道如果没有建昌侯帮衬,唐伯虎和徐经铁定玩完,一生都得被耽误,顶着科举舞弊的帽子,注定要穷困潦倒。 对于挽救了唐伯虎的张骥,祝允明三人先天的有了先入为主的好印象,而张骥对他们也没有拿架子,特别是面对比较丑陋的徐祯卿,竟然没有丝毫异样,这就十分难得了。 张骥经过交谈,深入了解,觉得四大才子一生都不怎么幸福,是有原因的,性格多少都有些缺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