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老而弥坚-《大明公务员》


    第(2/3)页

    因为行军的原因,军中几乎不会用重炮。无他重炮太重了。转移困难。一般步兵炮就可以对付步阵,谁知道耿炳文弄了这个乌龟壳。

    瞿能当然知道用重炮轰击,是有用的。

    用重炮轰击,不要说区区车阵了,就是城池也能轰平。

    但是他要想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时间问题。

    虽然说,何夕并不强调对西北进攻的突然性,而且在封坛拜将之后,更是将军事上的事情都托付给他,几乎不过问了,除非是重大问题。

    这是何夕想强调规矩。

    武臣与文官之间的权力界限。

    在决定打一场战之前,是文官的领域,决定打着一战之后,怎么打就是武将的事情,当然了,武将在打仗的时候,并不没有制衡的。后勤,还有参谋,甚至情报部门。武将在打仗时候,所有举动都不可能瞒得住朝廷。但是只要打胜仗,

    朝廷就不干预,最多是打完之后,秋后算账。

    所以,一切抉择就在瞿能手中。

    这对瞿能来说,一方向是信任,一方面是压力。

    信任不用说了。武将有足够的发挥空间。压力也是很大。因为一旦出来问题,瞿能没有任何借口推卸。他甚至觉得,如果自己打败仗,杀了自己,也没有任何好说的。

    毕竟该给的都给了。

    所以他必须考虑整个战略。

    对耿炳文的行动,本质上是清楚西征的后患。

    并不是为了拿下山西,固然歼灭耿炳文之后,山西空虚是一定的。但是山西空虚之后,就能打下来吗?瞿能觉得不能,那么就要尽快打的耿炳文不敢北上就行了。

    与耿炳文打得时间越长,陕西准备的时间也就越长。问题也就越大。

    他想要速战速决。

    第二,就是瞿能毕竟是枢密院使。虽然他出征之后,这个官职已经成为虚衔,在北京主持军务的人已经另有其他人。但是瞿能也要从北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耿炳文与傅友德的练兵思路完全不一样。

    傅友德与何夕接触的多,从北京这边获得各种各样的消息,傅友德选择了学习北军,几乎是一比一复刻北京,这固然是一条路,但是耿炳文走的路是另外一条。那就是增加火器之后,从原本大明作战体系之中形成的战斗风格。

    不能说,这个方向不对。

    车阵,在火器时代是有过上佳的表现的。只是,随着火力组建加强,消失在战场之上,后来又以坦克方式重新出现,只能说思路没有错,错的仅仅技术条件。

    而今,火器的威力还不算强。

    虽然耿炳文的车阵是木头的。但是依旧能提供一定的保护能力。如果火铳步阵与车阵对射,结果一定很悲惨的。

    用重炮轰击,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每一次遇见耿炳文这样的打发,就用重炮轰击,既不是每一战都浪费很多时间,北军是不可能携带重炮的。

    而车阵却是很容易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