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知易行难-《诸神往事》


    第(1/3)页

    当领略了这湖西大陆的风光之后,小王突然从内心中觉得,从前去过的地方都是无比美好,无比亮丽。哪怕是炎热的吐鲁番,阴雨连绵的江南,北风怒吼的塞外,或者是潮湿的川湘,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值得找出美好的地方。

    因为在这里,他们见到的只有星光,见不到太阳;只是细沙的土地,没有石头,更没有湖泊。当然,别提植物了,这些平日里见到的最平常的东西,在这里根本见不到。

    这样的光线条件,对于他们两个人来说,毕竟没有什么影响,习惯之后,几乎没有什么不便之处。而方向感,确实是大大地消弱了。

    好像在这个环境之中,没有方向的存在。

    这是一种非常难以说得清楚的感觉,就有点像是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夜晚或者阴天,你根本不知道附近有什么,或者东南西北都在哪个方向。

    两个人合计了一下,决定向着王然来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走。

    讨论是这样的:邢正主张先确定了方向,再付诸行动;王然的主张是先行动起来,再寻找方向。那么此时,我们姑且把两人分别称作理论派与实践派。

    “知难行易”重点是说知,对一事物的正确认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的,所以说是不易的;“知易行难”重点是说行,有了正确的理论,就必须要做到,否则等于零。其实很早以来就有“知难行易”与“知易行难”的争论。在王阳明的解释之中,“知行合一”成为最高的理论法则。

    凡事都需要一个正确的理论作指导才能做好,“知易行难”是在有了正确的“知”的基础之上来说的,实践基本上都可以做到,但关键是能不能通过实践找出事物的规律,就是达到“知”,这就难了,所以是“知难行易”。

    明代大家王阳明提出“格物致知”,一个“格”字可谓穷尽求知过程的煎熬、艰辛、痛苦,甚至要经过脱胎换骨方能如梦初醒。

    比如生活中,一般意义上的事物都能明辨是非,知道对错,也即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有些什么东西万不可触碰。道理简单明了,人人皆知,但真正知道贪欲的祸害,时刻克制住对贪的欲望,通过内因起决定性作用。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