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防不胜防-《扶桑镜梦》


    第(2/3)页

    庆长八年(1603年)家康就任征夷大将军,德川幕府正式成立,当时对外生意做的红红火火——南蛮诸国、唐人、高丽都争相前来贸易,扶桑也有大量商船出海。

    可做着做着幕府就发现不对劲了,除了切支丹传教动摇国本外,扶桑的经济也受到了重创——除了必须的生铁、药材、染料、铅汞、蔗糖等外,生丝、丝绸及各种奢侈品如皮毛和西洋玩意也大量涌入,导致扶桑一直是入超。

    入超怎么办?还能怎么办,只能用重金属弥补,于是造成金银铜大量流失。

    根据幕府自己的统计,光金银每年就损失价值四十余万两黄金(小判金)!

    而铜的损失更大,因为扶桑的铜贱,当时的商人甚至大量运走铜钱。

    金、银、铜等贵重金属大量外流,以及农作物的种植减少——都种经济作物去了,导致扶桑各种货物尤其是粮食的价格暴涨,引发了大量民间骚乱。

    而且更坑爹的是,九州岛及部分沿海大名的势力迅速膨胀,获利的豪商也因为要远航所以也组建了大量的私人护卫,这都对幕府统治的稳固构成了严重威胁。

    同时,扶桑的经济也恢复的很快,各种必须品也不再需要大量输入了。

    在多方考虑之下,幕府决定逐渐锁国。

    幕府保存了相关锁国考虑的文档,因此虽然锁国了二百余年,但还是有部分幕府重臣是了解对外通商弊端的。

    例如水户老藩主德川齐昭就是根据幕府留下的佚失资料认为与外国通商有五害:

    “自他国进口之物乃无用之物, 自日本出口之物乃有用之物。以有用之物易无用之物,乃第一害;

    增加出口物品会引起扶桑物资匮乏,乃第二害;

    物资不足便会引起物价沸腾,乃第三害;

    获利者仅为少数豪商,受损者为广大町民和百姓,此乃第四害;

    入不敷出,财政日削月割,乃第五害。

    当然,扶桑早期的通商导致大量入超和管理手段落后也有很大的关系,但此时幕府也没啥长进,对此没有任何心得体会,所以上下人等都一贯

    把与外国通商视为洪水猛兽。

    因此任凭米人佩里如何劝说,林大学头等人对通商是毫无兴趣。

    看到对方态度十分坚决,米方转而将精力集中在避难港和补给港商来——当时相互救济漂流民的部分已经谈妥了。

    以前曾经有过米漂流民受“虐待”的先例:

    嘉永元年(1848年)和嘉永二年,米捕鲸船罗伦斯号和拉格达号先后在扶桑海域失事,其实当时扶桑就开始救济南蛮漂流民了——虽然没有正式约定,但幕府唯恐给南蛮人造成入侵借口,因此幕府将这些南蛮水夫送到长崎的兰国商馆,让兰人将其送走。

    可当时的兰国商馆也不愿意帮忙,只表示可以通知米方,于是这些失事的船员被幕府看押在长崎,直到后来才被米船接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