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演讲-《大唐公主的小驸马》


    第(2/3)页

    就算没有这样的人才,准备好稿件,选一些肺活量足够、比较自信、台风还不错的人,背下发言稿,然后进行演讲,同样的内容反复的讲,也没问题。

    他是家啊,怎么把这个忘记了。文字都能引发人悲伤喜怒的情绪,语言比文字更容易走进人的心底,引起共鸣。

    当人们对某一事物心怀巨大的希望和强烈的兴趣的时候,就容易被调动起来,一段简单的道理,辅以生活中的示例就能证明一个伪真理,虽然事后人们会忘却和醒悟,但是当时,几百上千人静听一个人讲话,唯一的声源刺激下效果突出。

    沈三问叫来了三人,让他们尝试一下,整理出合适的能说服大多数人的语言,然后在舞台之上表演。

    内容不是丝竹不是音乐,只是单纯的说话?

    几个人摸不着头脑,有人来听吗?

    沈三问瞪了他们几眼,“只要有用,只要你们能说好,达到我的要求,这个名师状元我颁给你们都行。”

    “真的?”王成欣喜的问道,这要是收几个资质好的弟子,以后他们考上状元,这个状元师的名头,简直让人疯狂啊。

    沈三问微笑着点点头,想要就加油啊。

    给了三人一段时间准备,然后让人带来了三十个配合的农民,他们家中都有适龄儿童,他并未向这些介绍大家的身份,只称是官府的人,请他们来帮忙,误工费都有补偿,这些人就来了。

    给三人介绍了这些人的身份和他们的任务。

    能不能让这三十个人中的大多数选他们当老师,就是沈三问给他们的考验,如果都不能而且都没有希望能,那就直接培养这三个人判断能力,能判断什么样的老师能够让家长疯狂就好,也不是一定要他们亲自上阵。

    准备了半响,大家都写好了稿子,王成照例第一个冲上台,打算先声夺人。

    他上去讲了一大段道理和理论,读书的重要性,科举的跃龙门,教师和学堂改变人生成就未来。不过说来干瘪,底下人没什么反应,沈三问听的格外反感,大道理谁都会说,具体是要怎么做,突出学堂的作用,说这些有半毛钱用啊,底下这些人不懂。

    沈三问揉了揉眉心。

    然后是欧阳林上台。

    他说:

    我三岁的时候,第一次踏进学堂,那时候夫子对我们说了一句话,孩子们,你一定要好好读书,以后保国安民,光宗耀祖。

    保国安民是不敢奢求的,所以光宗耀祖成为我的志向。

    年轻的时候以为好好读书,就能做大官,让父母脸上增光,成为他们的骄傲,所以我拼命的去学。我读书的时候,每次别人提到夫子都要提到我,瞧,那个是欧阳林,一表人才,是夫子最得意的弟子。

    每到这个时候,我就特别开心,家里人也是一样。

    我在书院读了十年书,几年前科举开了,后面几年的学习一直在备战科举。

    人们常说是科举是跃龙门,只要跳的够高,就有机会用文武艺真正的保家卫国,成为人上人。

    父母对我的期望很高,我以前也一心想着科举,想着我高中状元,高头大马在洛阳街一骑当先占尽风流。

    不过这道门哪有那么容易越过去,在书院不过是与一些师兄弟的比试,是从师父那里学到些皮毛,然后进行可笑的较量,赢了不值得骄傲,输了也不值得气馁。

    我们的师父也没有跨过那道门,我们这些只学得师父一二的人就更难了。

    那是与全大周的学子进行竞争,老的少的,年轻的神童,年老的从第一届考到如今的。书院与书院也不一样,可能别人一个大书院的才子就能碾压我们小书院的所有人,从学识谈吐,到作诗作赋,再到时势分析天下格局,比不过,也争不过。

    本人不才,只在小试中拿过名次,学问也未曾入得厅堂。

    我曾经失望过、沮丧过,甚至猜疑过,为什么在天子堂前奏对的、骑马游街的人不是我,是不是那段言辞被考官不喜了,或者他们阅卷太急,根本没有仔细看我的答卷。

    所以我考了三年,三年落第。
    第(2/3)页